相关分类> ben愿称名 凡夫入报 平生业成 现生不退
净土宗之特色
HJ上人 编述
前言
净土宗之特色:
本愿称名,凡夫入报;
平生业成,现生不退。
所谓“特色”,即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。净土宗之特色,即是净土宗特有之教义判释,为不共圣道诸宗、超胜余佛净土、而能纯粹彻底彰显“弥陀救度”之法门者。
其理论根据即是弥陀四十八愿中之“第十八愿”,名为“念佛往生愿”;此愿为愿中之王,根本之愿,以总为别,独称“本愿”。
一切善恶凡夫,只要称名念佛,自然乘佛本愿;现生永被弥陀光明摄取不舍,命终直入弥陀报土速证佛果。故得平生业成,现生不退;已非娑婆凡夫,已是极乐圣众。
不假万行回向,横超品位阶级;胜易圆顿,不可思议;二乘非所测,唯佛独明了。
具体言之,开为四句:“本愿称名,凡夫入报;平生业成,现生不退。”
本宗之“传承”,完全依据净土宗之大成者——唐朝高僧善导祖师。
“本愿称名”之义,善导祖师《观经疏》结论言(710页):
望佛本愿,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。
“凡夫入报”之义,善导祖师《观经疏》以问答释言(487页):
问曰:彼佛及土,既言报者,报法高妙,小圣难阶;垢障凡夫,云何得入?
答曰:若论众生垢障,实难欣趣;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,致使五乘齐入。
“本愿称名,凡夫入报”之义,善导祖师《法事赞》以偈直言(775页):
极乐无为涅槃界,随缘杂善恐难生;
故使如来选要法,教念弥陀专复专。
“本愿称名,凡夫入报”自具“平生业成,现生不退”之理。谨恭录“经文”“祖释”为证,并附“导读”于后。
一、本愿称名(15则)
经文
1.《大经》本愿文(第十八愿)(66页)
设我得佛,十方众生,
至心信乐,欲生我国,
乃至十念,
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;
唯除五逆,诽谤正法。
祖释
2.善导《观经疏》本愿释之文(484页)
若我得佛,十方众生,称我名号,愿生我国,下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。
3.善导《观念法门》本愿释之文(834页)
若我成佛,十方众生,愿生我国,称我名字,下至十声,乘我愿力,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。
4.善导《往生礼赞》本愿释之文(915页)
若我成佛,十方众生,称我名号,下至十声,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;
彼佛今现,在世成佛,当知本誓,重愿不虚,众生称念,必得往生。
经文
5.《大经》本愿偈(96页)
其佛本愿力,闻名欲往生,皆悉到彼国,自致不退转。
6.《观经》本愿称名之文 (179页)
如是至心,令声不绝,具足十念,称南无阿弥陀佛。称佛名故,于念念中,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。
7.《观经》付嘱称名之文(181页)
佛告阿难:“汝好持是语,持是语者,即是持无量寿佛名。”
8.《小经》本愿称名之文(9页)
闻说阿弥陀佛,执持名号。
祖释
9.龙树《易行品》本愿称名之文(196页)
阿弥陀佛本愿如是:若人念我,称名自归,即入必定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;是故常应忆念。
10.天亲《往生论》本愿偈(213页)
观佛本愿力,遇无空过者,能令速满足,功德大宝海。
11.善导《观经疏》本愿称名之文(710页)
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,望佛本愿,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。
12.善导《往生礼赞》本愿称名之偈(905、906页)
唯有念佛蒙光摄,当知本愿最为强;
六方如来舒舌证,专称名号至西方。
13.善导《往生礼赞》本愿称名之文(914页)
得闻弥陀本愿名号,一心称念,求愿往生。
14.法照《五会赞》本愿称名之偈
弥陀本愿特超殊,慈悲方便引凡夫;
一切众生皆度脱,称名即得罪消除。
15.法然《选择集》本愿称名之文
弥陀如来为普摄于一切,不以诸行为往生本愿,唯以称名念佛一行为其本愿也。(《法全》第30页)
本愿意唯在众生,专称弥陀名,而本愿中更无余行。(《法全》第36页)
称名念佛是彼佛本愿行也。故修之者,乘彼佛愿,必得往生也。(《法全》第15页)
称名必得生,依佛本愿故。(《法全》第112页)
二、凡夫入报(74则)
祖释
1.善导《观经疏》凡夫入报之文(487页)
问曰:彼佛及土,既言报者,报法高妙,小圣难阶;垢障凡夫,云何得入?
答曰:若论众生垢障,实难欣趣;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,致使五乘齐入。
经文
2.《大经》必至灭度之文(65页)
设我得佛,国中天人,不住定聚,必至灭度者,不取正觉。
3.《无量寿如来会》证大涅槃之文
设我成佛,国中有情,若不决定成等正觉,证大涅槃者,不取菩提。
4.《大经》住正定聚之文(91页)
其有众生生彼国者,皆悉住于正定之聚;
所以者何?彼佛国中,无诸邪聚及不定聚。
5.《无量寿如来会》到涅槃处之文
彼国众生,若当生者,皆悉究竟无上菩提,到涅槃处;
何以故?若邪定聚,及不定聚,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。
6.《大经》受乐无染之文(70页)
设我得佛,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,不取正觉。
7.《大经》相好如佛之文(67页)
设我得佛,国中天人,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,不取正觉。
8.《大经》一生补处之文(97页)
彼国菩萨,皆当究竟一生补处;
除其本愿,为众生故,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,普欲度脱一切众生。
9.《大经》次如弥勒之文(130页)
已曾供养无数诸佛,次如弥勒者也。
10.《大阿弥陀经》次如弥勒之文
前后供养无央数诸佛,以次如弥勒,皆当作佛。
11.《大阿弥陀经》相好如佛之文
三十二相,八十种好,皆令如佛。
12.《大阿弥陀经》说法如佛之文
说经行道皆如佛。
13.《庄严经》恶机成佛之文
三恶道中,地狱饿鬼畜生,皆生我刹,受我法化,不久悉成佛;一切皆得身真金色。
14.《庄严经》证同弥陀之文
我若成正觉,立名无量寿,
众生闻此号,俱来我刹中;
如佛金色身,妙相悉圆满,
亦以大慈悲,利益诸群品。
15.《大经》升道无极之文(105页)
必得超绝去,往生安乐国;
横截五恶道,恶道自然闭。
升道无穷极,易往而无人;
其国不逆违,自然之所牵。
16.《平等觉经》往生报土之文
速疾超便可到,安乐国之世界,
至无量光明土,供养于无数佛。
17.《大经》最尊第一之文(77页)
无量寿佛,威神光明最尊第一;诸佛光明所不能及。
18.《大阿弥陀经》诸佛不及之文
阿弥陀佛光明,最尊、第一、无比,诸佛光明,皆所不及也。
19.《大阿弥陀经》诸佛之王之文
阿弥陀佛,诸佛中之王也,光明中之极尊也。
20.《大经》国如涅槃之文
令我作佛,国土第一,其众奇妙,道场超绝。国如泥洹,而无等双。
我当愍哀,度脱一切。十方来生,心悦清净,已至我国,快乐安稳。
21.《大经》超瑜十方之文(76页)
其佛国土,清净庄严,超瑜十方一切世界。
22.《大经》依正涅槃之文(87页)
彼佛国土,清净安稳,微妙快乐,次于无为泥洹之道。
其诸声闻、菩萨、天人,智慧高明,神通洞达,咸同一类,形无异状;但因顺余方,故有天人之名。颜貌端正,超世稀有,容色微妙,非天非人。皆受自然虚无之身、无极之体。
23.《无量寿如来会》无差别相之文
极乐国土,所有众生无差别相;顺余方俗,有人天名。
24.《大阿弥陀经》同证涅槃之文
八方上下,无央数佛国,诸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,诸生阿弥陀佛国者,皆于七宝水池,莲华中化生,便自然长大。亦无乳养之者,皆食自然之饮食。
其身体亦非世间人之身体,亦非天上人之身体;皆积众善之德,悉受自然虚无之身、无极之体。甚姝好无比。
25.《涅槃经》虚无即是如来之文
真解脱者即是虚无,虚无之身者即是如来。
26.《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》清净报土之文
汝当生处,是阿弥陀佛清净报土,莲华化生,常见诸佛,证诸法忍,寿命无量百千劫数,直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不复退转,我常佑护。
祖释
27.天亲《往生论》妙境界相之文(219页)
彼无量寿佛,国土庄严,第一义谛妙境界相。
28.天亲《往生论》不虚作住持之文(220页)
何者庄严“不虚作住持”功德成就?偈言“观佛本愿力,遇无空过者,能令速满足,功德大宝海”故。
即见彼佛,未证净心菩萨,毕竟得证平等法身,与净心菩萨,与上地诸菩萨,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。
29.昙鸾《往生论注》皆得往生之文(275、276页)
一切外凡夫人,皆得往生。
但令不诽谤正法,信佛因缘,皆得往生。
30.昙鸾《往生论注》所念弥陀即是实相之文(278、279页)
彼造罪人,自依止虚妄颠倒见生;此十念者,依善知识方便安慰,闻实相法生:一实一虚,岂得相比。譬如千岁暗室,光若暂至,即便明朗;暗岂得言,在室千岁而不去耶!
彼造罪人,自依止妄想心,依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;此十念者,依止无上信心,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。譬如有人,被毒箭所中,截筋破骨;闻灭除药鼓,即箭出毒除。
31.昙鸾《往生论注》皆得清净法身之文(243、244页)
安乐净土诸往生者,无不净色,无不净心。
毕竟皆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,以安乐国土清净性成就故。
32.昙鸾《往生论注》眷属平等之文(253页)
使我国土,悉于如来净华中生;眷属平等,与夺无路。故言“如来净华众,正觉华化生”。
33.昙鸾《往生论注》大乘平等之文(256页)
我国土皆是大乘一味,平等一味。
34.昙鸾《往生论注》皆从如来生之文(266页)
愿我成佛,所有天人,皆从如来智慧清净海生。
“海”者:言佛一切种智深广无涯,不宿二乘杂善中下死尸,喻之如海。是故言“天人不动众,清净智海生”。
“不动”者:言彼天人成就大乘根,不可倾动也。
35.昙鸾《往生论注》触光破暗之文(300页)
彼土光明,从如来智慧报起,触之者,无明黑暗终必消除。
36.昙鸾《往生论注》灭之文(288页)
一得生彼净土,即见阿弥陀佛。未证净心菩萨,毕竟得证平等法身,与净心菩萨,与上地菩萨,毕竟同得寂灭平等。
37.昙鸾《往生论注》平等一相之文(303页)
诸天共器,饭有随福之色;
足指按地,乃详金砾之旨。
而愿往生者,本则三三之品,今无一二之殊。亦如淄渑一味,焉可思议!
38.昙鸾《往生论注》超越十地之文(314、315页)
《无量寿经》中,阿弥陀如来本愿言:“设我得佛,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,究竟必至一生补处;除其本愿自在所化,为众生故被弘誓铠,积累德本度脱 一切,游诸佛国修菩萨行,供养十方诸佛如来,开化恒沙无量众生,使立无上正真之道。超出常伦诸地之行;现前修习普贤之德。若不尔者,不取正觉。”案此经 推,彼国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。
言“十地阶次”者,是释迦如来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,他方净土何必如此?五种不思议中,佛法最不可思议。若言菩萨必从一地至一地,无超越之理,未敢详也。
譬如有树,名曰“好坚”。是树地生,百岁乃具。一日长高百丈,日日如此。计百岁之长,岂类修松耶!见松生长,日不过寸;闻彼好坚,何能不疑?
即同有人闻释迦如来“证罗汉于一听,制无生于终朝”,谓是接诱之言,非称实之说。闻此论事,亦当不信。
夫非常之言,不入常人之耳。谓之不然,亦其宜也。
39.昙鸾《赞阿弥陀佛偈》利生自在之偈(347页)
安乐佛国诸菩萨,夫可宣说随智慧,
于己万物亡我所,净若莲华不受尘,
往来进止若泛舟,利安为务舍适莫。
彼己犹空断二想,燃智慧炬照长夜。
三明六通皆已足,菩萨万行贯心眼。
如是功德无边量,是故至心头面礼。
40.昙鸾《赞阿弥陀佛偈》证果平等之偈(347页)
安乐声闻菩萨众,人天智慧咸洞达,
身相庄严无殊异,但顺他方故列名。
颜容端正无可比,精微妙躯非人天,
虚无之身无极体,是故顶礼平等力。
41.昙鸾《赞阿弥陀佛偈》悉住定聚之文(347页)
敢能得生安乐国,皆悉住于正定聚,
邪定不定其国无,诸佛咸赞故顶礼。
42.道绰《安乐集》报佛报土之文(368页)
弥陀是报佛,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土。
43.善导《观经疏》报佛报土之文(484页)
《大乘同性经》(卷下意)说:西方安乐阿弥陀佛,是报佛报土。
44.善导《法事赞》无上涅槃之文(801页)
弥陀妙果,号曰无上涅槃 。
45.善导《观经疏》往生证果之文(459页)
舍此秽身,即证彼法性之常乐。
46.善导《观经疏》西方寂静之偈(567页)
西方寂静无为乐,毕竟逍遥离有无;
大悲熏心游法界,分身利物等无殊。
47.善导《往生礼赞》超诸佛刹之偈(901页)
观彼弥陀极乐界,广大宽平众宝成。
四十八愿庄严起,超诸佛刹最为精。
48.善导《法事赞》称名入报之偈(775页)
极乐无为涅槃界,随缘杂善恐难生;
故使如来选要法,教念弥陀专复专。
49.善导《法事赞》直入涅槃之偈(721页)
佛使二十五菩萨,一切时来常护念;
毕命直入涅槃城,直心实行佛迎来。
50.善导《法事赞》证得法身之偈(766页)
自然即是弥陀国,无漏无生还即真;
行来进止常随佛,证得无为法性身。
51.善导《法事赞》六识自悟之偈(773页)
四种威仪常见佛,行来进止驾神通;
六识纵横自然悟,未藉思量一念功。
52.善导《往生礼赞》十地自然之偈(906页)
六方如来舒舌证,专称名号至西方;
到彼华开闻妙法,十地愿行自然彰。
53.善导《般舟赞》一入即证之偈(923页)
一日七日专称佛,命断须臾生安乐;
一入弥陀涅槃国,即得不退证无生。
54.善导《般舟赞》毕竟逍遥之偈(930页)
一到弥陀安养国,毕竟逍遥即涅槃;
涅槃庄严处处满,见色闻香罪障除。
55.善导《般舟赞》念念证悟之偈(964页)
一入涅槃常住国,彻穷后际更何忧;
念念时中常证悟,十地行愿自然成。
56.善导《般舟赞》毕竟不退之偈(925页)
一念之间入佛会,三界六道永除名;
三明六通皆自在,毕竟不退证无为。
57.善导《般舟赞》安乐无为之偈(949、950页)
忽忆地狱长时苦,不舍须臾忘安乐;
安乐佛国无为地,毕竟安身实是精。
58.善导《般舟赞》相好同佛之偈(935页)
佛与圣众身金色,光光相照心相知;
相好庄严无殊异,皆是弥陀愿力成。
59.善导《般舟赞》超证常伦之偈(953页)
极乐众生见闻益,超证常伦诸地上。
60.善导《般舟赞》一到即受之偈(943页)
一到即受清虚乐,清虚即是涅槃因。
61.善导《法事赞》入涅槃门之偈(741页)
念念回心生净土,毕命入彼涅槃门。
62.善导《般舟赞》念佛涅槃之偈(958页)
念佛即是涅槃门。
63.法照《五会法事赞》具通自在之偈
凡夫若得到西方,旷劫尘沙罪消亡;
具六神通得自在,永除老病离无常。
64.法照《五会法事赞》悟道证真之偈
众生随佛到西方,微尘故业自消亡;
如来愿力亲加被,闻法悟道证真常。
65.法照《五会法事赞》华台念佛之偈
西方进道胜娑婆,缘无五欲及邪魔;
成佛不劳诸善业,华台端坐念弥陀。
66.法照《五会法事赞》自然成觉之偈
五浊修行多退转,不如念佛往西方;
到彼自然成正觉,还来苦海作津梁。
67.法照《五会法事赞》还同法身之偈
十恶五逆至愚人,永劫沉沦在六尘;
一念称得弥陀号,至彼还同法性身。
68.蕅益《弥陀要解》光寿同佛之文
持名者,光明寿命同佛无异。
69.蕅益《弥陀要解》超位登极之文
凡夫例登补处,同尽无明,同登妙觉,超尽四十一因位。
70.蕅益《灵峰宗论》横超十地之文
六字洪名真法界,不须方便自横超。
71.印光《文钞》光寿同佛之文
若生西方,庶可与佛光寿同一无量无边矣。
72.印光《文钞》入报同佛之文
既得往生,则入佛境界,同佛受用;凡情圣见,二皆不生。一得往生,则烦恼恶业,彻底消灭;功德智慧,究竟现前。
73.印光《文钞》横超十地之文
莫讶一称超十地,须知六字括三乘。
74.法然“凡夫入报”之文
我立净土宗之元意,为显示凡夫往生报土也。
我依善导释义,建立宗门,以明凡夫生报土之义也。(《法全》490页)
一切善恶凡夫,依口称念佛,往生无漏报土,是弥陀化身之善导和尚所解释也。(《法全》476页)
称此名号者,得万行万善之功德,相应因位之本愿,而蒙迎接;故以本愿不思议之力,须臾之间生于报土,刹那之程开无生之悟,有何可疑耶! (《法全》609页)
言“十方众生”者:漏于诸佛教化之常没众生也,怜愍此等众生,诸佛之慈悲与阿弥陀佛之慈悲相同,此约“总愿”;若约“别愿”时,则阿弥陀佛之慈悲胜 诸佛之慈悲。其故者:依“常没众生以十声一声之称名功力,往生无漏报土”之愿也,阿弥陀佛名号之胜余佛名号,亦是因位之本愿所建立之名号故超胜也,若不如 是,则不成报土之生因,而与诸佛之名号同。(《法全》543页)
三、平生业成(31则)
经文
1.《大经》即得往生之文(91页)
愿生彼国,即得往生,住不退转。
2.《观经》摄取不舍之文(159页)
光明遍照十方世界,
念佛众生摄取不舍。
3.《观经》芬陀利华之文(181页)
若念佛者,当知此人,则是人中芬陀利华;
观世音菩萨、大势至菩萨,为其胜友;
当坐道场,生诸佛家。
4.《小经》临终佛迎之文(9页)
其人临命终时,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。
5.《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》临终佛迎之文
尔时世尊告诸比丘:西方安乐世界,今现有佛,号阿弥陀。
若有四众,能正受持彼佛名号,以此功德,临欲终时,阿弥陀佛即与大众往此人所,令其得见;见已寻生庆悦,倍增功德。
以是因缘,所生之处,永离胞胎秽欲之形,纯处鲜妙宝莲华中;自然化生,具大神通,光明赫奕。
祖释
6.昙鸾《往生论注》平生业成之文(280页)
经言“十念”者,明“业事成办”耳。
7.昙鸾《往生论注》秽土假名人之文(237页)
秽土假名人,净土假名人,不得决定一,不得决定异。
8.昙鸾《往生论注》同一念佛之文(301页)
彼安乐国土,莫非是阿弥陀如来正觉净华之所化生。
同一念佛,无别道故;远通夫法界之内,皆为兄弟也。
眷属无量,焉可思议!
9.善导《观经疏》圣众庄严之文(462页)
圣众庄严,即现在彼众,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。
10.善导《观经疏》愿愿唯明专念之文(615页)
《无量寿经》四十八愿中,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。
11.善导《往生礼赞》称念必生之文(915页)
彼佛今现,在世成佛,当知本誓,重愿不虚,众生称念,必得往生。
12.善导《观经疏》念佛皆往之文(466页)
一心信乐,求愿往生,上尽一形,下收十念,乘佛愿力,莫不皆往。
13.善导《观经疏》念佛易生之文(483页)
但能上尽一形,下至十念,
以佛愿力,莫不皆往,故名易也。
14.善导《往生礼赞》光号摄化之文(859页)
弥陀世尊,本发深重誓愿,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,但使信心求念,上尽一形,下至十声、一声等,以佛愿力,易得往生。
15.善导《往生礼赞》摄取不舍,故名弥陀之文(862页)
彼佛光明无量,照十方国,无所障碍;唯观念佛众生,摄取不舍,故名阿弥陀。
16.善导《观经疏》六字释之文(483页)
言“南无”者,即是归命,亦是发愿回向之义。
言“阿弥陀佛”者,即是其行:
以斯义故,必得往生。
17.善导《观经疏》机法二种深信之文(647页)
一者决定深信: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,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,无有出离之缘。
二者决定深信: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,摄受众生;无疑无虑,乘彼愿力,定得往生。
18.善导《观经疏》正定业之文(653页)
一心专念弥陀名号,行住坐卧,不问时节久近,念念不舍者,是名正定之业,顺彼佛愿故。
19.善导《观经疏》正念直来之文(657页)
汝一心正念直来,我能护汝!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。
20.善导《观经疏》立即得生之文(594页)
弥陀在空而立者,但使回心正念,愿生我国,立即得生也。
21.善导《观经疏》心行具足、平生业成之文(659页)
三心既具,无行不成;愿行既成,若不生者,无有是处也。
22.善导《法事赞》善恶皆生之文(726页)
人天善恶,皆得往生;到彼无殊,齐同不退。
23.善导《观念法门》三辈唯劝专念之文(835页)
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,有上中下,随其根性,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;其人命欲终时,佛与圣众自来迎接,尽得往生。
24.善导《往生礼赞》百即百生之文(860、861页)
念念相续,毕命为期者,十即十生,百即百生。
若欲舍专修杂业者,百时稀得一二,千时稀得三五。
但使专意作者,十即十生;
修杂不至心者,千中无一。
25.善导《观经疏》增上缘之文(614页)
众生称念,即除多劫罪;
命欲终时,佛与圣众,自来迎接;
诸邪业系,无能碍者,故名增上缘。
26.善导《观念法门》诸佛舒舌之文(840页)
六方等佛舒舌,定为凡夫作证,罪灭得生;若不依此证得生者,六方诸佛舒舌,一出口以后,终不还入口,自然坏烂。
27.善导《观经疏》芬陀利华之文(709页)
若能相续念佛者,此人甚为稀有,更无物可以方之,故引芬陀利为喻。
言“芬陀利”者,名人中好华,亦名稀有华,亦名人中上上华,亦名人中妙好华;此华相传名蔡华是。
若念佛者,即是人中好人,人中妙好人,人中上上人,人中希有人,人中最胜人也。
专念弥陀名者,即观音、势至,常随影护,亦如亲友知识也。
今生既蒙此益,舍命即入诸佛之家,即净土是也。
28.善导《般舟赞》平生业成之文(965页)
凡夫生死,不可贪而不厌;
弥陀净土,不可轻而不欣。
厌则娑婆永隔,欣则净土常居。
隔则六道因亡,轮回之果自灭;
因果既亡,则形名顿绝也。
29.蕅益《弥陀要解》平生业成之文
只今信愿持名,莲萼光荣,金台影现,便非娑婆界内人矣!
30.印光《文钞》平生业成之文
果能生死心切,信得及,不生一念疑惑之心,则虽未出娑婆,已非娑婆之久客;未生极乐,即是极乐之嘉宾。
31.法然“平生业成,临终来迎之文(《法全》430页)
明知:非临终正念故有来迎,
由来迎故临终正念也。
凡平生之时已成往生行业之人,
临终必得圣众来迎;
已得来迎之时,即由佛力住正念也。
四、现生不退(10则)
经文
1.《大经》现生不退之文(91页)
愿生彼国,即得往生,住不退转。
2.《无量寿如来会》现生不退之文
彼国众生,若当生者,皆悉究竟无上菩提。
3.《小经》现生不退之文 (8、13页)
极乐国土众生生者,皆是阿鞞跋致,其中多有一生补处。
欲生阿弥陀佛国者,是诸人等,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祖释
4.龙树《易行品》现生不退之文
若人欲疾至,不退转地者,应以恭敬心,执持称名号。
若菩萨欲于此身,得至阿惟越致地,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应当称其名号。(189页)
阿弥陀佛本愿如是:若人念我,称名自归,即入必定。(196页)
人能念是佛,无量力功德,即时入必定,是故我常念。(196页)
5.昙鸾《往生论注》现生不退之文(230、231页)
易行道者:谓但以信佛因缘,愿生净土,乘佛愿力,便得往生彼清净土;佛力住持,即入大乘正定之聚,正定即是阿毗跋致。譬如水路,乘船则乐。
……上衍之极致,不退之风航。
6.昙鸾《往生论注》现生不退之文(300页)
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,克念愿生,亦得往生,即入正定聚。
7.昙鸾《往生论注》不断得证之文(292页)
有凡夫人烦恼成就,亦得生彼净土,三界系业毕竟不牵。
则是不断烦恼,得涅槃分,焉可思议!
8.善导《往生礼赞》现生不退之偈(905页)
真形光明遍法界,蒙光触者心不退。
9.印光《文钞》现生不退之文
能于此法,深生信心,则虽具缚凡夫,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;
喻如太子堕地,贵压群臣。
10.昙鸾《往生论注》他力速得之文(335—337页)
有何因缘,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?
核求其本,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。
凡是生彼净土,及彼菩萨、人天所起诸行,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。
何以言之?若非佛力,四十八愿便是徒设。今的取三愿,用证义意:
愿言:“设我得佛,十方众生,至心信乐,欲生我国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;唯除五逆,诽谤正法。”
缘佛愿力故,十念念佛便得往生;得往生故,即免三界轮转之事;无轮转故,所以得速:一证也。
愿言:“设我得佛,国中人天,不住正定聚、必至灭度者,不取正觉。”
缘佛愿力故,住正定聚;住正定聚故,必至灭度,无诸回复之难,所以得速:二证也。
愿言:“设我得佛,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,究竟必至一生补处。除其本愿自在所化;为众生故被弘誓铠,积累德本度脱一切,游诸佛国修菩萨行,供养十方诸佛如来,开化恒沙无量众生,使立无上正真之道。超出常伦诸地之行,现前修习普贤之德。若不尔者,不取正觉。”
缘佛愿力故,超出常伦诸地之行,现前修习普贤之德;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,所以得速:三证也。
以斯而推,他力为增上缘,得不然乎。
愚哉,后之学者!闻“他力”可乘,当生信心,勿自局分也。
导 读
净宗师父
总导读
所谓“特色”,即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。辨识事物,必须把握其特色,不然就会张冠李戴,产生错误;修学净土,也必须掌握净土宗的特色,不然就会圣净不分,失去往生。
净土宗有无特色?很显然,若无特色,则净土一宗不能成立。
净土宗有何特色?HJ上人根据《净土三经》及相承祖释,提炼为四句话、十六个字,谓:“本愿称名,凡夫入报;平生业成,现生不退。”准确、简练、系 统、明了,独显弥陀救度,超胜余佛净土,不共圣道诸宗,至简易、至高深、至稳当、至快捷,万机不漏,一生速成;可谓握一宗咽喉,通法门幽关,除行人恐惧, 畅往生达道。
前二句为根本纲宗,后二句明今生胜益;又前一句为因行,后三句为果益。根本自摄枝末,因行必招果益,故四句可收为二句“本愿称名,凡夫入报”,又可收入一句“本愿称名”。
本愿,明教理;称名,明行法;凡夫,明摄机;入报,明果益。“本愿称名,凡夫入报”,明净土宗之“机、教、行、益”,即:造罪凡夫,以弥陀本愿不虚故,称名愿生,皆得往生真实无漏极乐报土。而且是平生之时圆满达成往生之业,不待临终;于此世间即获不退转之果位,非至极乐。
本愿称名:圣道诸宗以众生心性为体,悟明心性为宗;净土一宗以本愿名号为体,称名往生为宗,故“本愿称名”为净土宗不共圣道诸宗之特色。又余佛净土虽也劝往生,但未闻有称名往生之本愿,独有弥陀一佛发称名往生之本愿,故“本愿称名”为净土宗超胜余佛净土之特色。
凡夫入报:依圣道诸宗修习,必须登地以上的大菩萨,才能前至诸佛报土;他方净土虽不乏高妙报土,然而一切绝非罪障凡夫可至之处。今净土一宗,凡夫称名,仗阿弥陀佛愿力,得生极乐最妙报土,证同弥陀,故此“凡夫入报”即为圣道诸宗所无、他方净土未闻之特色。
平生业成:圣道修行,仗自力累积之功,有渐次断证之位,初果圣人尚需七次往返天上人间,而后业成解脱,不受后有。今净土宗,任何罪重之人,只此一 生,决定往生,生死了办,不再轮回。然而如果必须累积一生勤行,直到临终见佛来迎,方才往生业成,仍然不免圣道自力的色彩,往生存有不确定的因素。今说 “平生业成”,不说“一生业成”,即是在平时一生之任何时候,皆是往生业成之时。因本愿称名,往生仗佛愿力;佛愿力成故,众生往生之业已由佛边完成;佛边 已成故,何时众生信受称名,实时乘佛愿力,往生之业达成,不待临终。唯有临终才信受弥陀愿力者,方是“临终业成”,亦即临终一念往生业成。可知平生业成从 机边含“临终一念业成”与“平生念念业成”两种状况,而从法边则是“弥陀愿力业成”。任何人、任何时,信受称名,往生之业当体成就,业成不坏故,自然念念 称名有相续之功,声声往生无不定之虑,故说“正定之业”“万修万人去”“遇无空过者”,独成净土宗之特色。
现生不退:于圣道修行,不退转位乃是极艰、极难、极重、极要、极尊、极大之事,非敢率尔轻谈,妄自期许,要须生生正见不失,勇猛精修,历一大阿僧祇 劫方可达致,何况长劫疲劳苦修过程中,退道者如大海水之多,进步者只毛滴水之少;舍利弗以六住菩萨之位,尚以乞眼因缘退心,余者可知。今净土宗,凡夫罪 人,但以本愿称名一法,尽获弥陀因中万行果上万德,圆满成佛所需一切功德,于娑婆界登不退位,以烦恼身入圣众数。如此教理,圣道诸宗所绝无,十方世界所仅 有,独成净土宗之特色。
如上,开为四句,合为一句“本愿称名”。有此一句,自然流出三句。因为“本愿称名”,所以“凡夫入报”;因为“本愿称名”,所以“平生业成”;因为“本愿称名”,所以“现生不退”。
如此重要而鲜明之特色,虽然本含于佛经祖释之中,因未经明眼善知识提纯精炼,古今行人多忽略而过,如茫然不知。今HJ上人将之系统归纳整理,鲜明提 出,一一出示经文祖释为证,普令见闻之人耳目开明,可谓于净土宗教理建设有着巨大的贡献,而对无量往生行人有着莫大的帮助,必将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。
本愿称名 导读
以何得知净土宗即是“本愿称名”?
一、先出《大经》本愿文,标明本愿所誓往生行法,唯是“乃至十念”。
二、继出善导祖师本愿释之文(2—4),明弥陀本愿所誓“乃至十念”即是“称名下至十声”,弥陀“本愿”,唯在“称名”,甚为显然。
三、未知“本愿称名”唯是人师之释,还是也有同类经证?继出《大经》本愿偈,明第十八愿即是“本愿”;继出《观》《小》二经文(6—8),明第十八愿所说念佛即是“称名”“持名”。
四、未知“本愿称名”唯是善导一师所释,还是敬有师承?继出龙树、天亲、善导、法照、法然之文(9—15),明本宗之一脉相承。
凡夫入报 导读
以何得知净土宗即是“凡夫入报”?
一、先直出善导祖师“凡夫入报”之文以为明证,亦是标宗。
二、继出诸经之文,明所入报土之妙境界相。分四:
⑴2—16,明往生彼土,位证极果,所谓:住正定聚、必至灭度、证大涅槃、证同弥陀。
⑵17—21,明彼土依正,超逾十方,无伦无比。
⑶22—25,明彼国众生差而无差,平等一相,德同如来。
⑷26,直明彼土为“清净报土”。
其中13、24二文兼明能入凡夫:“三恶道中,地狱饿鬼畜生”“蜎飞蠕动之类”;此等“皆生我刹,不久悉成佛,一切皆得真金色身”,“悉受自然虚无之身、无极之体”;凡夫入报,悉皆成佛,意最明显。
三、继承天亲、昙鸾、道绰、善导、法照、蕅益、印光之文(27—73),明极乐报土之胜德:第一义谛妙境界相,无为无漏、超诸佛刹、平等一相、超证 常伦、十地自然、光寿同佛、称名即入,劝令欣乐求往。其中昙鸾十三文、善导二十文,最丰。又道绰、善导直明“报佛报土”,乃为建立宗门故,意义非同寻常, 由此之义,净土一宗确然建立。
四、最后以法然“凡夫入报”之文为总结,明此“凡夫入报”于净土宗建立之意义。
可知,善导、法然二大师于净土宗门之建立最为完备;也可知今辑《净土宗之特色》,用心全同祖师,为显弥陀愿力,畅往生达道。
“凡夫入报,五乘齐同”,彻底扫除了自力修行的残余阴影,彻底显明了阿弥陀佛的绝对救度,彻底泯灭了一切众生身份上的不平等,而究竟显示出平等一如的真理实相。
“本愿称名,凡夫入报”,不仅是净土宗的豪壮宣言,实是一切佛法的妙高峰顶,一切诸佛的彻底慈悲,一切诸佛的终极宣示,罪劣凡夫的绝对安慰。末代愚 夫,罪障深重,虽闻“本来是佛”,怎奈“现是凡夫”,佛道虽修而不得,轮回欲出而偏入,徒奈何哉!今闻“本愿称名,凡夫入报”,则一切下劣众生的本有佛 性,如柴遇火,骤然燃放光明;也如原子核裂变,释放巨大的能量,产生无穷的威力。
问 经文、祖释两相比较,经文为重,祖释次之,祖释服从于经文。今先出祖释,再引经文,似乎次序相倒?
答 这是因为“凡夫入报”经中虽有义理,而无明文;加之圣道诸宗师各以自宗观念解释净土:见经中描述极乐境相高超,虽然承认是报土,但认为同诸佛报 土,必须是大菩萨才能往生;见凡夫往生之经文,或者虽承认凡夫得生,但只能是最低的“凡圣同居土”,或者认为是“别时意”,今生并不能往生,而要多生累积 之后才能往生。总之,圣道诸宗师都看不到“凡夫往生报土”这一面,这是因为诸宗师囿于圣道自力修行的观念,一叶障目,不见泰山,埋没了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 大悲愿力,使得一切凡圣善恶皆得往生的通畅达道,堵塞而成只有少数人才能通过的羊肠小道。唯有善导祖师站在阿弥陀佛他力本愿的立场,鲜明地指出:弥陀是报 佛,极乐是报土,罪障凡夫,但称佛名,乘阿弥陀佛大悲本愿力为增上强缘,皆得往生。由此释义,反观经文,群疑尽扫,众暗皆消,弥陀本愿宗旨彻底显明,凡夫 往生之道彻底畅通。
问 既然如此,善导之前昙鸾之释,应不足引以为据?
答 昙鸾大师依天亲菩萨《往生论》,极乐是“第一义谛妙境界相”,亦即是报土,而“下品凡夫,但令不诽谤正法,信佛因缘,皆得往生”。“凡夫入报” 之义毫无余遮,极为明显,只是当时并无极乐报化判属之争,所以也就不立“凡夫入报”的名目,但实义与善导祖师毫无二致。今由善导祖师宗义成故,引据昙鸾大 师之释,更见祖祖同心,乃至法照、蕅益、印光皆然,所谓“一灯明照万色,万色还显一灯”。
平生业成 导读
以何得知净土宗即是“平生业成”?
一、先出经文。按《大》《观》《小》,正、傍先后。
⑴1,“愿生彼国,即得往生”,不待临终,故知平生业成。
⑵2,“念佛众生摄取不舍”,也在平时,佛光摄取不舍故,往生业成。
⑶3,念佛之人,此世今生被赞为“芬陀利华”,“二圣为其胜友”,定指将来“当坐道场,生诸佛家”,也是因其平生业成,决定得生极乐,决定成佛故;若平生往生之业尚不成,生死流转尚不免,何能承担如此盛赞。
⑷4—5,因平生业成故,临终佛迎。所谓因成果现,若平生往生业因不成,则临终无佛来迎。又经文临终只说来迎,不说植因,可知平生业因已成。
二、继出祖释。按时代先后。总二十六文中,善导祖师占二十文。
⑴6,经文具言“乃至十念”,善导祖师释为“上尽一形,下至十念”,即是双含平生、临终。故知释文虽举“十念”,实指“念佛”,而不限时、不限数, 十念业成即是念佛业成,平生念佛即平生业成,临终念佛即临终业成,何时念佛即何时业成;然平生为常规,临终乃特例,故说“平生业成”。又所谓“业事成 办”,非成办在能念之众生,乃是成办在所念之佛名,如言:“彼造罪人,自依止虚妄颠倒见生。此‘十念’者,依善知识方便安慰,闻实相法生。一实一虚,岂得 相比。”又言:“彼造罪人,自依止妄想心,依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。此‘十念’者,依止无上信心,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。”
⑵7,由因果相续道理,明“平生业成”。“秽土假名人”,此界念佛人;“净土假名人”,彼土之圣众;“不得决定一”,秽净遥隔,凡圣迥别故;“不得决定异”,果由因牵,圣因先成故。由此土念佛圣因成就,得往生彼土报得圣果,故知平生业成。
⑶8—9,此界凡夫念佛人,与彼土菩萨圣众称为“兄弟”,以凡夫身,入圣众数,亦因念佛平生业成,决定往生,决定成圣故。
⑷10—14,由本愿不虚,明平生业成。往生在乘佛愿力,佛愿力成故,往生之业由佛力自然成就。众生平生信愿称名,平生即乘佛愿,平生往生业成。
⑸15—16,由名号功能,明平生业成。称念名号,蒙彼佛光明摄取不舍。名号具足佛愿佛行,赐予信顺称名之人。故平生业成,不待临终。
⑹17—26,由称名必生,明平生业成。若非平生业成,则不得称为“正定之业”,失却“我能护汝”之功,不可说为“必得往生”“定得往生”“皆得往生”“尽得往生”“易得往生”“莫不皆往”“立即得生”“十即十生”等;唯有平生业成,才可说必生、皆生、易生。
⑺27,“今生既蒙此益”者,往生之业已成故;“舍命即入佛家”者,业成自然往生故。
⑻28—30,一念厌欣,往生业成,身虽在娑婆,心已送极乐,故得娑婆永隔,极乐常居。
⑼31,明平生业成、临终来迎、命终正念。
现生不退 导读
以何得知净土宗即是“现生不退”?
一、先出经文。
1—3,“愿生”“当生”“欲生”,皆指未生净土之前,身在娑婆之处,皆得不退,故知“现生不退”,不待极乐。
二、继出祖释。
⑴4,《易行品》是在说明今生得不退转地,有难易二道,而以阿弥陀佛本愿称名为易行道,故知为“现生不退”。
⑵5—6,《往生论注》宗承《易行品》,所说“正定”“不退”自然同是“现生不退”。
⑶7,“不断烦恼”指此生现是凡夫,“得涅槃分”指虽未成佛,但决定成佛,即是不退转位;故知为“现生不退”。
⑷8,释经文“光明遍照十方世界,念佛众生摄取不舍”,此世念佛,蒙佛光摄取不舍故,住于不退。
⑸9,太子现居必定为王之位,念佛现居必定成佛之位,即是“现生不退”。
⑹10,总结。举第十八愿明“本愿称名”,又是“平生业成”,必得往生故;第十一愿明“现生不退”,入正定聚故;第二十二愿明“报土速证”,超证常伦故。故是“本愿称名,凡夫入报;平生业成,现生不退”。
下一篇:净土宗讲师备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