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关分类> 念佛人 摄取不舍 HJ上人讲演集 佛光护身
亲疏对
以前在这里也曾经解释所谓“亲”的内涵。父母与子女之所以亲,是因为他们之间有血缘的关系,因此产生一种天性自然的亲子的感情;其他如兄弟、叔叔伯伯、表兄弟……也是因为跟我们父母、儿女有关系,才会形成这样的亲缘 —— 也就是有一等亲才会有二等亲、三等亲。“亲”既然有天然至性的关系,就表示彼此的心是联系在一起的,彼此的心是在对方的身上。父母的心是在儿女的身上,小孩子小的时候,他的心也是在父母的身上,小孩子童年的时候,一两天没看到父母就会很怀念,父母如果有事情离开了家庭,身在外面,可是心却仍挂念着家中的孩子。即使年龄老大了,一百岁的父母,心还是挂念着七、八十岁的儿子,尤其是儿女如果离开了,离开得越远,想念得越深,可谓“相处若无事,别后倍相思”,不管他到了哪里,即使到了地球的另一端,比如美国或加拿大,我们的身是在这里,可是心却是在那里,关怀着他们,系念着他们,他们的苦乐祸福可以说都会触动着我们的神经,使我们的生活受到影响,这个就是“亲”。
我们念佛的人跟阿弥陀佛就是有这一种“亲”的关系,学这个法门,就只念“南无阿弥陀佛”,这个心只有系念在阿弥陀佛身上,不可能系念在其他诸佛、菩萨、法门、经咒上,这个就是“亲”。
亲缘
有关这一点,请翻开《唐朝高僧善导祖师》第一二○页(《善导祖师全集》第二○五页),善导祖师用问跟答的方式来说明,为什么只有念佛才能获得佛光的普照、摄护,而不念佛修其他法门的却完全得不到佛光的摄护;善导祖师以三种内容来解释,请看第二行:
问曰:备修众行,但能回向,皆得往生;何以佛光普照,唯摄念佛者,有何意也?
“备修众行”就是修其他的杂行,只要回向也都能够往生。可是为什么修其他杂行的人不能获得佛光的摄护,而只有念佛的人才会获得弥陀光明的照摄呢?善导祖师的回答是这样:
答曰:此有三义:
一明“亲缘”:
众生起行,口常称佛,佛即闻之;
身常礼敬佛,佛即见之;
心常念佛,佛即知之。
众生忆念佛者,佛亦忆念众生。
彼此三业不相舍离,故名“亲缘”也。
这个就是所谓的“亲疏”相对。修其他的法门虽然可以回向往生,但跟阿弥陀佛是“疏”,唯有专称弥陀佛名,纵然不回向,也必定往生,因为他本身和阿弥陀佛是有亲缘的。
刚刚讲,亲子关系,父母系念儿女,儿女系念父母;同样的,阿弥陀佛系念我们,而我们也系念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跟我们就有这个亲缘。所以这里说“众生起行,口常称佛,佛即闻之”,我们念佛,不管大声念、小声念、金刚念、或者心中默念,阿弥陀佛一定能听到,因为阿弥陀佛是佛,六通具足。如果他不是六通具足,我们即使用扬声器大声喊叫,远的地方还是听不到;阿弥陀佛是无碍的,他不受时间、空间的障碍,也不因为我们念佛时有烦恼、妄想、杂念,就障碍了阿弥陀佛对我们念佛的听闻。所以,不管我们念佛的当下是以清净心念或是以散乱心念,是有心念或是无心念,阿弥陀佛都能听到。
“身常礼敬佛,佛即见之”,我们只要低身弯腰,阿弥陀佛就看到了,就知道我们是在拜他。
“心常念佛,佛即知之”,我们其实还没张口,当起这个心念的时候,阿弥陀佛就知道了。人心如同“收发器”,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举止,都自然的散发出去,绕遍全宇宙;而当我们息虑凝心,进入静定之时,就能接收到太虚中任何频率的心波;凡夫尚且如此,何况诸佛之王的阿弥陀佛。
“众生忆念佛者,佛亦忆念众生”,这并不表示,是因为我们忆念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才忆念我们,而是因为阿弥陀佛老早就已经为我们发愿,从成佛到现在,长伸金手在呼唤我们、等待我们,要接引我们,所以万古以来都想尽各种办法来调摄我们、触动我们。如果我们不能够生而为人,阿弥陀佛就调摄我们,使我们快速的生而为人。若生而为人,不能接近佛法,阿弥陀佛就以各种顺逆的增上缘来使我们接近佛门。进入佛门了,阿弥陀佛又以各种顺逆增上缘使我们舍圣道门,来修净土门。即使修净土愿生极乐,但是我们执著自力,阿弥陀佛也以各种因缘来让我们了解自力是无力的,往生的功德本身就在这一句名号上。所以即使我们没有忆念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也始终在忆念我们,就像月亮其实是时刻都皓月当空,普照大地的,无人、无处不照,只是如果我们没有仰头望明月,那就跟明月两不相关;若我们仰起头来瞻仰明月、欣赏明月,明月跟我们就合为一体。所以说,“众生忆念佛者,佛亦忆念众生。彼此三业不相舍离,故名亲缘也。”
——摘自《HJ上人讲演集(二)》
敬请常念:南(ná)无(mó)阿弥陀佛